“加快有效投入年”的號角剛吹響,中國湖塘紡織城——又一艘產業航母已迫不及待地下水。中國湖塘紡織城打造150億元大市場 中國湖塘紡織城作為“加快有效投入年”的大項目以及我市“十一五”
規劃的重點項目,并非只是簡單的市場概念。業界的觀點是:必須放在產業集聚、城市化進程、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多重語境下去解讀。
作為產地型市場,湖塘目前已有四個紡織專業市場。人們普遍關心的是,中國湖塘紡織城的發展空間有多大?其帶來的利好效應有多大?
破解“成長的煩惱”
中國湖塘紡織城的橫空出世,既是投資者的市場前瞻,又是一方產業發展至今的必然選擇。
湖塘作為江南的紡織重鎮,是國內色織布、牛仔布和窗簾布的主要產地,紡織產業目前占到全鎮工業產值的70%以上。3000多家織造企業的發展路徑,生來就具有與市場共榮的草根特色,企業圍繞現有的針紡、棉紗、裝飾等幾大市場來運轉。
在產業鏈條中,吞吐力強的市場是*重要的環節——一方面聚沙成塔,以規模化集散形成拳頭優勢;另一方面消化噴涌的產能,引導企業和產品走向市場高處,可謂興衰榮辱集于一身。
但經歷多年的快速發展后,湖塘紡織產業遭遇了成長煩惱。與上海、浙江等周邊地區相比,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和集約化程度還不高,知名品牌和產業檔次成為軟肋。更重要的是,現有市場規模偏小,布局分散,功能單一,而且受制于土地和周邊環境,“**”的帶動作用開始減弱。
高起點上整合資源,使中國湖塘紡織城順勢而生。根據規劃,該鎮原有的針紡市場、棉紗市場將整體搬遷進來,裝飾市場的部分資源也將吸引進來,從而使紡織城與近處的紡織產業交易中心成犄角之勢,實現一方以交易為主、另一方以商務辦公和研發為主的錯位發展。
“這樣就進一步細化了分工,實現‘大’和‘精’兩條腿走路,引導紡織產業新一輪提升。”湖塘分管工業的副鎮長陸秋明表示。
搶占市場制高點
冠以“中國”的頂戴,湖塘紡織城一出世便鋒芒畢露。該項目由中國百興集團、江蘇益聯投資集團、湖塘集體資產經營公司和湖塘鎮長虹村民委員會共同投資,規劃用地近千畝,建筑面積近100萬平方米,項目總投資18億元,今年計劃投資6億元完成一期工程,全部運行后市場年交易額預計達到150億元。
“惟有這樣的規模,才能與同行一較長短。”業內人士透露,“紡織城”近年來在長三角四處開花,已進入充分競爭狀態。其原因大致有二,一是本地消費力強,僅江蘇就有數萬家紡織服裝、鞋革箱包企業,對紡織流通存在大量需求;二是受國家房產新政影響,商業地產尤其是流通市場相對穩定,導致熱錢涌入。
“但這種充分競爭,對增加產業競爭力很有好處。”市經貿委相關人士表示,紡織本身是高競爭性的行業,很難通過人為的行動來達到平衡,還是需要在競爭中發展。專業市場的特點是對集中度的要求非常高,“規模越大越好,目前除了紹興柯橋紡織城,湖塘紡織城的體量遠超于其他對手。”
除了“所謀者大”外,湖塘紡織城同樣“所見者遠”。市場的換代是帶動產業升級的先手牌,針對未來專業市場規模化、網絡化和信息化這三大發展趨勢,其規劃了原材料區、輔料區、面料區、服裝區、物流區和綜合配套區,提供海關、商檢、工商、運輸等一條龍服務,并強化電子商務和產學研平臺,僅此每年至少能為本地企業節省生產、經營成本2億元。
區域經濟新引擎
大投入催生大發展。對于本身就是強勢的我市紡織產業而言,中國湖塘紡織城的崛起,能充分發揮專業市場對制造業的帶動作用。某紡織企業老板告訴記者,現在外貿壁壘高,自己*頭疼的就是不能掌握**手信息,對訂單又怕又愛。“紡織城的信息網聯上國內各大市場和專業媒體,我可以*短時間生產出產銷對路的產品。”
陸秋明表示,政府更感興趣的,是紡織城將組建專門的新品研發機構,為企業提供更新換代的新產品實樣,并輔導企業率先生產,這對升級產業結構很有好處。此外,大市場將在知名品牌的打造、集團企業的組建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優勢。
對于行進中的城市服務業而言,湖塘紡織城也是一個重要引擎。一是每年數百萬噸的原材料和產品吞吐量,能帶動當地運輸業、倉儲裝卸業的發展;二是市場將聚集內部及周邊5萬左右人流,由此帶動相關服務業態的發展;三是有力提升湖塘地區的城市化水平;四是建成后將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;五是為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收入和稅源。
“紡織城讓我不僅住上小高層,還成為了股東。”長虹村村民宋志高興奮地表示,作為拆遷戶,開發公司不僅為村民們造起了小高層住宅,盡量安排工作,還入股參與了項目的建設經營,“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!”
財富夢想正在孵化。中國湖塘紡織城能否化優勢為勝勢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